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历史轨迹及经验启示(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31 18:20:03 手机站 来源:网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历史轨迹及经验启示(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历史轨迹及经验启示(全文完整)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及经验启示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其 90 年的发展历程中,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形成了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这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而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发挥了 重大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13X(2012)

 07-0015-02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回顾中国共产党 90 年的光辉历程, 我们深切感受到,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伟大事业永续发展的源泉。

 可以说,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

 一、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

  (一)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然而, 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崭新的思想武器, 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中国的革命者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著中找到有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创立了 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表明,毛泽东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伟大的中国革命胜利后, 在一个人口众多、 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怎样进行国家的工业化、 现代化建设,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 初步探索, 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形成了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 重大战略思想, 继承、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邓小平理论, 初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是我们党始终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 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0 世纪中国最后二十多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证明了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2.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 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党的自身状况, 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所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从而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深化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一起,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3. 科学发展观, 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

 进入新世纪

 新阶段, 当我国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后, 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立足于新的实践, 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经验启示

  (一)

 理论创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统领一切工作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人几次理论创新的过程, 既是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在一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 经济极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如何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并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并没有回答。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以无与伦比的理论勇气,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此基础上, 毛泽东还提出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 再经过过渡时期, 顺利进入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 从而进一

 步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既继承前人, 又突破陈规, 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主题,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 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成功地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以世界和时代的眼光科学地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 以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创新, 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飞跃。

 由此可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

 (二)

 理论创新必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只有建立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就是自觉地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按照客观事物规律办事。

 1930 年, 毛泽东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 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延安整风运动前夕, 他又指出:

 “主观主义就是共产党的大敌, 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3]这些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邓小平针对“*****” 造成的危难境遇及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重困难, 冲破“左” 的思想的严重束缚, 亲自倡导了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批判了“两个凡是” 的错误,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自 1978 年《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文章的发表, 到 1992 年南方谈话, 邓小平始终强调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并努力将其贯穿于社会实践和理论思维的各个方面,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针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 就业方式、 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现实,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发展, 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 进行了理论创新。

 他提出的“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为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理论上做出了 新突破。

 (三)

 理论创新必须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依托

  理论创新同党的建设紧密相联。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和保证, 理论创新反过来又为党的建设提供思想上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都是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取得的, 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 党的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同样如此。

 在党的诸项建设中, 毛泽东始终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 十分注意纠正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不断解决在组织上人了 党而在思想上没有入党或没有完全人党的问题, 强调没有统一的思想就没有统一的行动。

 其次是

 密切围绕党的正确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

 强调在革命实践中建设党, 把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建立革命根据地等问题联系起来, 从而使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第三是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把它作为党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毛泽东的建党思想, 成功地完成了 在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里, 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 纪律严明、 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壮举。党的建设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为毛泽东思想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为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的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党建思想, 结合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实践, 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形成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 体系完整的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 把毛泽东党建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创立了 新时期执政党的指导思想,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了全党; 二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原则; 三是摒弃“运动治党”, 坚持制度建党, 依靠运用制度的功能和机制, 调节党内矛盾, 监控党的自身运转, 协调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稳定有序地推进党的全面建设, 促进党的自我完善。

 其实质就是把握党的基本路线, 按照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 适应党的领导方式的变革,与“依法治国” 的方针相协调, 使党的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

 面向 21 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 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为了 达此目的, 第三代领导

 集体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开展了以“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 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取得了 显著成效。

 提出了“三个代表” 的科学论断,回答了在国际国内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核心问题。“三个代表” 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它集中概括了 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及实践活动, 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 根本准则、 根本依据, 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实践的指南。

 它十分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宗旨和奋斗目标, 是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的精辟概括。

 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

 我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继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责任编辑:

 高治平]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历史轨迹及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 轨迹 启示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