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24 08:39:40 手机站 来源:网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4篇

【篇1】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

成人教育

专 科 实 习 报 告

题 目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学生姓名 赵明 批 次 1503

专 业 建筑工程技术 学 号 201502010658

函 授 站 云南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39】

2017 年 4 月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摘  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 混凝土 裂缝 预防 处理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
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
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 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1.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3.沉陷裂缝及预防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
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4.温度裂缝及预防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
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
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二是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三是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四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十二是减小约束,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十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十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中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

     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通常的预防措施有:一是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二是混凝土级配要良好。三是混凝土浇注要振捣密实。四是钢筋表层涂刷防腐涂料。

三、裂缝处理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表面修补法,灌浆、嵌逢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以及仿生自愈合法。

1、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灌浆、嵌逢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
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5、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6、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四、结 论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铁梦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的综合方法 . 施工技术.2000(5).5-9

2、赵志缙 高层建筑结构工程施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何星华 建筑工程裂缝预防指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J01-82-2005

6《预防混凝土结构工程碱集料反应规程》DBJ01-95-2005

【篇2】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远程教育

专 科 实 习 报 告

题 目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学生姓名 赵 明 批 次 1503

专 业 建筑工程技 学 号 201502010658

学习中心 云南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39】

2017年 4 月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摘  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 混凝土 裂缝 预防 处理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
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
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 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1.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3.沉陷裂缝及预防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
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4.温度裂缝及预防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
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
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二是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三是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四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十二是减小约束,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十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十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中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

     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通常的预防措施有:一是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二是混凝土级配要良好。三是混凝土浇注要振捣密实。四是钢筋表层涂刷防腐涂料。

三、裂缝处理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表面修补法,灌浆、嵌逢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以及仿生自愈合法。

1、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灌浆、嵌逢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
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5、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6、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四、结 论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铁梦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的综合方法 . 施工技术.2000(5).5-9

2、赵志缙 高层建筑结构工程施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何星华 建筑工程裂缝预防指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J01-82-2005

6《预防混凝土结构工程碱集料反应规程》DBJ01-95-2005

【篇3】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专 业:
建筑工程技术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

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成因;
控制;


目录

摘要 I

第1章 概述 1

1.1 课题的提出 1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

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2

第2章 裂缝的成因 3

2.1 设计原因 3

2.2 材料原因 4

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4

2.4 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4

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5

第3章 裂缝的控制措施 6

3.1 设计方面 6

3.1.1 设计中的‘抗’与‘放’ 6

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 6

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6

3.1.4 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 6

3.1.5 重视构造钢筋 7

3.2 材料选择 7

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8

3.4 施工方面 8

3.4.1 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8

3.4.2 混凝土的制备 9

3.4.3 混凝土的运输 9

3.4.4 混凝土的浇筑 10

3.4.5 混凝土的养护 11

3.5 管理方面 12

3.6 环境方面 12

第4章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3

4.1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3

4.1.1.表面处理法 13

4.1.2填充法 13

4.1.3灌浆法 13

4.1.4.结构补强法 13

4.1.5混凝土置换法 13

4.1.6电化学防护法 14

4.1.7仿生自愈合法 14

第5章 结论 15

5.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5

5.2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15

5.3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第1章 概述1.1 课题的提出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裂缝,是一个带着有普通性被工程界很为关注的问题。有些裂缝的继续扩展可能危及结构安全,因为结构的最终破坏往往是从裂缝开始的,成为结构的破坏的先兆,这主要是指荷载产生的裂缝;
有些裂缝的出现造成工程渗漏,影响正常使用,是钢筋锈蚀,保护层剥落,降低混凝土强度,严重损害工程耐久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这主要是指变形产生的裂缝;
还有耦合作用下的裂缝和碱骨料反应膨胀应力引起的裂缝及冻融引起的裂缝。同时较大的结构裂缝,也为人的观瞻难以接受,造成恐惧心理压力,影响建筑美观,为装修造成困难。由于产生裂缝的微观与宏观机理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它也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一个技术难题。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混凝土裂缝成因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1.设计原因

2.材料原因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5.使用原因

针对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以下几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1.设计方面

2.材料选择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施工方面

5.管理方面

6.环境方面

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图1.1 技术研究路线


第2章 裂缝的成因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的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裂缝原因是设计、施工、材料、环境及管理等相互影响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裂缝控制问题应当采取综合方法。由六项主要因素组成的控制链见图2.1。

结构 材料

施工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地基

环境 裂缝处理

图2.1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2.1 设计原因

1.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

2.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3.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

4.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

5.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

6.菏载收缩,使用环境温度变化,管线配置不当,保护层厚度不足,抗温度收缩配筋不足。

2.2 材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3.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

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

5.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1.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2.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

3.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

4.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

5.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2.4 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1.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2.拌和不均匀(特别是掺用掺合料的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或过长,拌和后到浇筑时间间隔过长,易产生裂缝。

3.连续浇筑时间过长,接茬处理不当,易产生裂缝。

4.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

5.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6.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7.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8.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

9.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砼较大的收缩,产生龟裂裂缝或疏松裂缝,致使砼微观裂缝迅速扩展,形成宏观裂缝。养护是使砼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砼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种条件。但是必须注意到,现场砼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砼开裂可能性就越小。

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

2.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

3.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

4.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5.使用中短期或长期超载。

6.结构构件各区域温度、湿度差异过大。


第3章 裂缝的控制措施3.1 设计方面

3.1.1 设计中的‘抗’与‘放’

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

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一放’结合、或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来选择结构方案和使用的材料。

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

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

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3.1.4 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

根据调查,各类结构的易裂部位如下:

1.框架机构和剪力墙结构房屋中的现浇混凝土楼板易裂部位

(1)房屋平面体形有较大凹凸时,在凹凸交接处的楼板;

(2) 两端阳角处及山墙处的楼板;

(3) 房屋南面外墙设大面积玻璃窗时,与南向外墙相邻的楼板;

(4) 房屋顶层的屋面层

(5) 与周梁、柱、墙等构件整浇且受约束较强的楼板;

(6) 楼板中有预埋管线时,洞的四角处;

(7) 楼板开距形洞时,洞的四角处;

(8) 设有后浇带的楼板,沿后浇带两侧部位。

2.框架结构房屋中的框架梁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1) 顶层纵向和横向框架梁的截面上部区域;

(2) 长度较长的端部或中部纵向框架梁;

(3) 横向框架梁截面中部。

3.剪力墙结构房屋中在以往部位易出现裂缝

(1) 端山墙;

(2) 开间内纵墙;

(3) 顶层和底层墙体;

(4) 长度较大(>10m)的墙。

4.当冬季停工春季再继续施工时,地下室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1) 地下室顶板;

(2) 地下室的窗上墙和窗下墙。

对以上易出现裂缝的部位,目前在设计中通常采用了“放”、“抗”或“抗放结合”的控制裂缝措施,工程经验表明在于材料、施工等部位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1.5 重视构造钢筋

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3.2 材料选择

1.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和外加剂目标已作为混凝土的第五、六大组份,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

4.正确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对膨胀剂应充发考虑到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应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

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混凝土配合比除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根据要求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耐久性及工作性等进行配合比设计外,其配制的混凝土还应符合4.3.2-4.3.10的规定。

2.干缩率。混凝土90d的干缩率易小于0.06%。

3.坍落度。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
基础、梁、楼板、屋面用的混凝土坍落度易小于120mm,柱、墙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小于150mm;
混凝土采用泵送时,高层建筑用的混凝土坍落度根据泵送高度宜控制在180mm左右,多层及高层建筑底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50mm。

4.用水量。不宜大于170kg/m3。

5.水泥用量。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宜为270-450千克每立方米,高强混凝土不宜大于550千克每立方米。

6.水胶比。应采用适当较小的水胶比。混凝土水胶比不已大于0.60。

7.砂率。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应采用较小的砂率。

8.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9.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4 施工方面

3.4.1 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程序、施工工具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荷载,以及上层机构施工时产生的荷载。

2.安装的模板须构造紧密、不漏浆、不渗水,不影响混凝土均匀性及强度发展,并能保证构件形状正确规整。

3.安装模板时,为确保保护层厚度,应准确配置混凝土垫块和钢筋定位器等。

4.模板的支撑立柱应置于坚实的地面上,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间距适度,防止支撑沉陷,引起模板变形。上下层模板的支撑立柱应对准。

5.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顺序及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在制定施工技术方案时应考虑周全。拆除模板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模板及支架应随拆随清运,不得对楼层形成局部过大的施工荷载。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混凝土结构可能尚未形成设计要求的受力体系,必要时应加设临时支撑。

6.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无设计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3.1的规定。

7.后浇带模板的支架及拆除易被忽视,由此常造成结构缺陷,应予以特别注意,须严格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8.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
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为不利时,必须经过核算并加设临时支撑。

表3.1 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3.4.2 混凝土的制备

1.应优先采用预拌混凝土,其质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进行外,对品质、种类相同的混凝土,原则上要在同一预拌混凝土厂订货。如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预拌混凝土厂订货时,应保证各预拌混凝土厂所用主要材料及配合比相同,制备工艺条件基本相同。

2.施工者要事先制定好关于混凝土制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3.4.3 混凝土的运输

1.运输混凝土时,应能保持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象,运送容器应不漏浆,内壁关滑平整,具有防晒、防风、防雨雪、防寒设施,并宜快速运输。运送频率,应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

2.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车内残余混凝土及积水排尽。当需在卸料前补掺外加剂调整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时,外加剂掺入后运输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拌时间应由实验确定。

3.运至浇捣地点混凝土的坍落应符合要求,当有离析时,应进行二次搅拌,搅拌时间应由实验确定。严禁向运输到浇筑地点的混凝土中任意加水。

4.由搅拌、运输到浇筑入模当气温不高于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90min,当气温高于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60min。当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时,持续时间应由实验确定。

3.4.4 混凝土的浇筑

1.为了获得匀质密实的混凝土,浇筑时要考虑结构的浇筑区域、构件类别、钢筋配置状况以及混凝土拌和物的品质,选用适当机具与浇筑方法。

2.浇筑之前要检查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及保护层厚度、预埋件等的部位、尺寸,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浇筑。同时,还应检查对浇筑混凝土有无障碍,必要时予以修正。

3.制定施工方案时应考虑工程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各环节的施工能力应与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量相适应,必要时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4.对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要进行监控,运抵现场的混凝土坍落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采取经实验确认的可靠方法调整坍落度,严禁随意加水。在降雨雪时不宜在露天浇筑混凝土。

5.浇筑墙、柱等较高构件时,一次浇筑高度以混凝土不离析为准,一般每层不超过500m,捣平后再浇筑上层,浇筑时要注意振捣到位时混凝土充满端头角落。

6.当楼板、梁、墙、柱一起浇筑时,先浇筑墙、柱,待混凝土沉实后,再浇筑梁和楼板。当楼板与梁一起浇筑时,先浇筑梁,再浇筑楼板。

7.浇筑时要防止钢筋、模板、定位筋等的移动和变形。

8.浇筑的混凝土要充填到钢筋、埋设物周围及模板内各角落,要振捣密实,不得漏振,也不得过振,更不得用振捣器拖赶混凝土。

9.分层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使上下层混凝土一体化。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出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须将振捣器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左右以便形成整体。

10.由于混凝土的泌水、骨料下沉,移产生塑性收缩裂缝,此时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压实抹光;
在浇筑混凝土时,如遇高温、太阳暴晒、大风天气,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膜覆盖,避免发生混凝土表面硬结。

11.对大体积混凝土,应控制浇筑后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及其与表面的温差、混凝土表面与环境的温差,内部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70℃,内外温差不超过25℃,混凝土表面与环境差不超过15℃。

12.滑模施工时应保持模板平整光洁,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与滑模速率匹配,防止滑模时产生拉裂、塌陷。

13.板类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后,应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

14.应按设计要求合理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后浇带易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8周后再行浇筑,且应加强该处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15.施工缝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接茬处剔凿干净,浇水湿润,并在接茬处铺水泥砂浆或涂混凝土界面剂,保证施工缝结合良好。

3.4.5 混凝土的养护

1.养护是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重视,并制定养护方案,派专人养护工作。

2.混凝土浇注完毕,在混凝土凝结后即须进行妥善的保温、保湿养护,尽量避免急剧变化、振动以及外力的扰动。

3.浇筑后采用覆盖、晒水、喷雾或用薄膜保湿等养护措施;
保温、保湿养护时间,对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
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4.底版和楼板等平面结构构件,混凝土浇筑收浆和抹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表面水份蒸发,混凝土硬化至可上人时,可揭去塑料薄膜,铺上麻袋或草帘,用水浇透,有条件时尽量蓄水养护。

5.截面较大的柱子,宜用湿麻袋围裹喷水养护,或用塑料膜围裹自生养护,也可涂刷养护液。

6.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1-3d)后,必须时应及时松动两侧模板,离缝约3-5mm,在墙体顶部架设淋水管,喷淋养护。拆除模板后,应在墙两侧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避免阳光直照墙面,连续喷水养护时间符合5.6.3条规定;
地下室外墙宜尽早回填土。

7.冬期施工不能向裸露部位的混凝土直接浇水养护,应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温材料的厚度应经热工计算确定。

8.当混凝土外加剂对养护有特殊要求时,应严格按其要求进行养护。

3.5 管理方面

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避免在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抢修工期,监督混凝土施工中制定的各项技术措施,必须严格执行。不应当预先指定设计及施工方法,设计图纸上不应指定施工单位采用尚不成熟的外加剂。施工过程中及验收后发现有少量的裂缝,应当采取化学灌浆方法和封闭方法加以处理,轻微的收缩裂缝不应作为“事故”处理,不应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结构物的正常耐久使用,完全满足设计要求。除非承载力严重不足,不要轻易打掉重建,耗费巨资补强加固。注意到同一设计单位设计,同一材料供应单位,同一施工单位施工,在相同环境中,裂缝程度却完全不同,这是常遇到的现象,其要害是“非均质性”,裂缝控制的作用效应及抗力都是高度离散性和随机性的问题。

3.6 环境方面

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及气象变化对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防风、及时和气象站保持紧密联系,应当尽可能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中开始浇灌混凝土,中间特别注意急剧降温、急剧干燥对混凝土的不利影响。注意暴雨中不能浇灌混凝土。


第4章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4.1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1.表面处理法

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4.1.2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4.1.3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利用压送设备(压力0.2~0.4Mpa)将补缝浆液注入砼裂隙,达到闭塞的目的,该方法属传统方法,效果很好。也可利用弹性补缝器将注缝胶注入裂缝,不用电力,十分方便效果也很理想。

4.1.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 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
钻心取样试验;
压水试验;
压气试验等。

4.1.5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4.1.6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4.1.7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4]。


第5章 结论5.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设计方面存在断面突变、施加预应力不当、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等级过高、菏载收缩的原因。

材料选择方面存在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骨料粒径太细、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和料选择不当、水泥品种原因、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存在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水灰比过大、水泥用量越大和用水量越高、砂率和水灰比选择不当、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施工及现场养护方面主要有混凝土振捣或插入不当、拌和不均匀、连续浇筑时间过长、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现场模板拆除和预应力张拉不当等原因。

5.2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主要有:

设计方面从设计中的抗与放相结合,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重视构造钢筋等控制措施。

材料选择从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和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控制措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从干缩率、坍落度、用水量、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的配制,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等控制措施。

施工方面从模板的安装及拆除,混凝土的制备、运输、浇筑和养护等进行控制。

管理方面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并且在环境方面应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防风、及时和气象站保持紧密联系。

5.3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主要有: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致谢

感谢付 、沈 、杨老师的指导,使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
感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曾经为我授过课的老师,感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的全体老师,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使我日有所长,学有所成;
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两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徐荣年,徐欣磊.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王铁梦法”应用事例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何星华,高小旺.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韩素芳,耿维恕.钢筋混泥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

[4]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5]曲德仁.混凝土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6]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

[7]郭仕万,肖欣,赵和平.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1.

[8]鞠丽艳,张雄.混凝土裂缝防治的两种新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篇4】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论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系 部:

专 业:
建筑工程技术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摘 要

提出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详细地阐述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并指出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设计出最佳混凝土配合比,针对预拌混凝土确定混凝土配比时“重设计、轻试配”的现状,结合配合比设计的条件要素,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配、调整三个方面,阐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全过程,突出强调了试配应注意的问题和重要性,进一步明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在经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过程。

关键词:混凝土;
设计;
试配;
调整;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原则.

引 言

配合比设计是实现预拌混凝土性能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施工配合比是以实验配合比为基础而确定的,普通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设计是确定了相应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后,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设计确定。

混凝土配合设计要满足强度结构设计的等级要求,施工的和易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混凝土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已到了跨行业、跨学科、互相渗透的非常广泛的领域。混凝土只所以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的材料来源比较广泛,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等许多独特的技术性能。


1混凝土配合比简介

混凝土是由水泥、细骨料砂子、粗骨料石子及水等构成,混凝土中各种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需要具体的设计试配等工作才能确定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应用到工程当中去。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

1.混凝土的配合比,应以质量比计,并应通过设计和试配选定。试配时应使用施工实际采用的材料,配制的混凝土拌和物应满足和易性、凝结速度等施工技术条件,制成的混凝土应符合强度、耐久性(抗冻、抗渗、抗侵蚀)等质量要求。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可参照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55),通过试配定。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根据设计强度等级,考虑施工条件的差异和变化以及材料质量可能?的波动。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包括抗渗混凝土、抗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亦可参照上述规程经过试配确定。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积累资料,为合理调整凝土配合比提供依据。配制混凝土时,应根据结构情况和施工条件确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浇筑时的坍落度可按表1.1.1选用。

表1.1.1混凝土浇筑入模时的坍落度

结构类别

坍落度(一)(振动器振动)

小型预制块及便于浇筑振动的结构

0~20

桥涵基础、墩台等无筋或少筋的结构

10~30

普通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30~50

配筋较密、断面较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50~70

配筋极密、断面高而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70~90

注:(1)水下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另见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2)用人工捣实时,坍落度宜增加20~30m。当工程需要获得较大的坍落度时,可在不改变混凝土的水灰比,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的情况下,适当掺加外加剂。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表1.1.2的规定。

表1.1.2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

无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最大水灰比

最小水泥用量

(kg/m3)

最大水灰比

最小水泥用量

(kg/m3)

温暖地区或寒冷地区,无侵蚀物质影响,与土直接接触

250

275

严寒地区或使用除冰盐的桥涵

055

275

300

受侵蚀性物质影响

300

325

注:(1)本表中的水灰比,系指水与水泥(包括外掺混合材料)用量的比值。

(2)本表中的最小水泥用量,包括外掺混合材料。当采用人工捣实混凝土时,水泥用量应增加25kg/m3。当掺用外加剂且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时,水泥用量可减少25kg/m3。

(3)严寒地区系指冷月份平均气温≤-10℃且日平均温度在≤5℃的天数≥145d的地区。

(4)混凝土的大水泥用量(包括代替部分水泥的混合材料)不宜超过500kg/m3,大体积混凝土不宜超过350kg/m3。

(5)在混凝土中掺人外加剂时,除应符合1.2.5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在钢筋混凝土中不得掺用氯化钙、氯化钠等氯盐。

②位于温暖或严寒地区、无侵蚀性物质影响及与土直接接触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
位于严寒和海水区域、受侵蚀环境和使用除冰盐的桥涵,氯离子含量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从各种组成材料引入的氯离子含量(折合氯盐含量)如大于上述数值时,应采取有效的防锈措施(如掺入阻锈剂、增加保护层厚度、提高混凝土密实性等)。当采用洁净水和无氯骨料时,氯离子含量可主要以外加剂或混合材料的氯离子含量控制。

③无筋混凝土的氯化钙或氯化钠掺量,以干质量计,不得超过水泥用量的3%。

④掺人加气剂的混凝土的含气量宜为%~%。

⑤对由外加剂带人混凝土的碱含量应进行控制。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总含碱量,对—般桥涵不宜大于/m3,对特殊大桥、大桥和重要桥梁不宜大于/m3;
当处于受严重侵蚀的环境,不得使用有碱活性反应的骨料。

⑥粉煤灰、火山灰及粒化高炉矿渣等混合材料作为水泥代替材料或混凝土拌和物的填充材料掺于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或其他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拌和物中时,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用于代替部分水泥时的掺量不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 硅酸盐水泥》(GBl344)的规定。

(6)泵送昆凝土的配合比宜符合下列规定:

①通过筛孔的砂不应少于15%,砂率宜控制在40%~50%。

②小水泥用量280~300kg/m3(输送管径100~150mm)。

③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宜为80~180mm。

④宜掺用适量的外加剂或混合材料。

(7)通过设计和试配确定配合比后,填写试配报告单,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方面批准。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质量的动态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报批

选用合适的材料

1.2.1水泥

水泥是决定混凝土成本的主要材料,同时又起到粘结、填充等重要作用,所以水泥的选用格外重要。水泥的选用主要是考虑到水泥的品种和强度等级。水泥的品种繁多。选择水泥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并考虑当地水泥的供应情况作出选择。其中以硅酸盐系列水泥生产量最大、应用最为广泛。

1.选用水泥时,应注意其特性对混凝土结构强度、耐久性和使用条件是否有不利影响。

2.选用水泥时,应以能使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收缩小、和易性好和节约水泥为原则。

3.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并附有制造厂的水泥品质试验报告等合格证明文件。水泥进场后,应按其品种、强度、证明文件以及出厂时间等情况分批进行检查验收。对所用水泥应进行复查试验。为快速鉴定水泥的现有强度,也可用促凝压蒸法进行复验。

4.袋装水泥在运输和储存时应防止受潮,堆垛高度不宜超过10袋。不同强度等级、品种和出厂日期的水泥应分别堆放。

5.散装水泥的储存,应尽可能采用水泥罐或散装水泥仓库。

6.水泥如受潮或存放时间超过3个月,应重新取样检验,并按其复验结果使用。

1.2.2粗骨料

粗骨料是指粒径大于的岩石颗粒。人工破碎而形成的石子成为碎石。天然形成的石子称为卵石。施工中一般采用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时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桥涵混凝土的粗骨料,应采用坚硬的卵石或碎石,应按产地、类别、加工方法和规格等不同情况,分批进行检验,机械集中生产时,每批不宜超过400m3;
人工分散生产时,每批不宜超过200m3。粗骨料的试验可按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执行。混凝土用的粗骨料,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间距的3/4。对混凝土的实心板,粗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得超过40mm。

粗骨料的颗粒级配,可采用连续级配或连续级配与单粒级配合使用。在特殊情况下,通过试验证明混凝土无离析现象时,也可采用单粒级。

粗骨料大粒径应按混凝土结构情况及施工方法选取,但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最小边尺寸的1/4和钢筋最小净距的3/4;
在两层或多层密布钢筋结构中,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距的1/2,同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100mm。用混凝土泵运送混凝土时的粗骨料最大粒径,除应符合规定外,对碎石不宜超过输送管径的1/3;
对于卵石不宜超过输送管径的1/,同时应符合混凝土泵制造厂的规定。粗骨料的技术要求及有害物质含量的规定见表1.2.2-3及表表1.2.2-3粗集料的技术要求

项目

混凝土强度等级

C55~C40

≤C35

≥C30

<C30

石料压碎指标(%)

针片状颗粒含量(%)

≤12

≤16

≤15

≤25

含泥量(按质量计)(%)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小于的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5

≤5

≤5

≤5

注:(1)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及以上时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验,其他情况下,如有必要时也可进行岩石的抗压强度检验。岩石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对于大于或等于的混凝土,不应小于2,其他不应小于,且火成岩强度不宜低于80MPa,变质岩不宜低于60MPa,水成岩不宜低于30MPa。岩石的抗压强度试验可按现行《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054)执行。

(2)混凝土强度在?C10及以下时,针片状颗粒最含量可为40%。

表1.2.2-4碎石或卵石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项目

品质指标

硫化物及硫酸盐折算SO(按质量计)不大于(%)

卵石中有机物含量(用比色法试验)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如深于标准色,则应配制混凝土进行强度试验,抗压强度应不低于95%

注:如含有颗粒硫酸盐或硫化物,则要进行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确认能满足要求时方能用。

混凝土结构物处于表1.2.2-5所列条件下时,应对碎石或卵石进行坚固性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内的规定。

表1.2.2-5碎石或卵石的坚固性试验

混凝土所处环境条件

在溶液中循环次数

试验后质量损失不大于(%)

寒冷地区,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

5

5

严寒地区,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

5

3

混凝土处于干燥条件,但粗集料风化或软弱颗粒过多时

5

12

混凝土处于干燥条件,但有抗疲劳、耐磨、抗冲击要求高或强度大于

5

5

注:有抗冻、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用硫酸钠法进行坚固性试验不合格时,可再进行直接冻融试验。

施工前应对所用的碎石或卵石进行碱活性检验,在条件许可时尽量避免采用有碱活性反应的骨料,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具体试验方法可参照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进行。骨料在生产、采集、运输与储存过程中,严禁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骨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不得混杂。在装卸及存储时,应采取措施,使骨料颗粒级配均匀,并保持洁净。1.2.2-5拌和用水拌制混凝土用的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或油脂、糖类及游离酸类等。计超过水的质量/cm3水不得使用。

②不得用海水拌制混凝土。

③供饮用的水,一般能满足上述条件,使用时可不经试验。

1.2.3细骨料

1.细骨料是指粒径小于的岩石颗粒,通常称为砂。施工中一般采用中砂,山砂 (45%)+人工砂(55%),平均粒径大于,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桥涵混凝土的细骨料,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粒径小于5mm的河砂,河砂不易得到时,也可用山砂或用硬质岩石加工的机制砂。细骨料不宜采用海砂,不得不采用海砂时,其氯离子的含量对于钢筋混凝土应符合规定。细骨料的试验可按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执行。

砂的筛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砂的分类见表1.2.3-1。

表1.2.3-1砂的分类

砂组

粗砂

中砂

细纱

细度模量

注:细度模数主要反映全部颗粒的粗细程度,不完全反映颗粒的级配情况,混凝土配制时应同时考虑砂的细度模数和级配情况。

2.砂的级配应符合表1.2.3-2中任何一个级配区所规定的级配范围。

表1.2.3-2砂的分区及级配范围

标准筛筛孔尺寸(mm)

级配区

标准筛筛孔尺寸(mm)

级配区

Ⅰ区

Ⅱ区

Ⅲ区

Ⅰ区

Ⅱ区

Ⅲ区

累计筛率(%)

累计筛率(%)

0

0

0

85~74

70~41

40~16

10~0

10~0

10~0

95~80

92~70

85~55

35~5

25~0

15~0

100~90

100~90

100~90

65~35

50~10

25~0

(1)表中除5mm、、筛孔外,其余各筛孔累计筛余允许超出分界线,但其总量不得大于5%。

(2)I区砂宜提高砂率以配低流动性混凝土;
Ⅱ区砂宜优先选用以配不同等级的混凝土;
Ⅲ区砂宜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3)对于高强泵送混凝土用砂宜选用中砂,细度模数为~。?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不得大于15%,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宜在85%~92%范围内。

当对河砂、海砂或机制砂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用硫酸钠进行坚固性试验,试验时循环5次,砂的总质量损失应符合表1.2.3-3的规定。

砂中杂质的含量应通过试验测定,其最含量不宜超过表1.2.3-4的规定。

表1.2.3-3砂的坚固性指标

混凝土所处的环境条件

循环后的质量损失

在寒冷地区室外使用、并经常处于潮湿或干燥交替状态下的混凝土

≤8

在其他条件下使用的混凝土

≤12

注:(1)寒冷地区系指最冷月份的月平均温度为?0~-10℃且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不超过145d的地区;

(2)对同一产源的砂,在类似的气候条件下使用已有可靠经验时,可不做坚固性检验;

(3)对于有抗疲劳、耐磨、抗冲击要求的混凝土用砂,或有腐蚀介质作用或经常处于水位变化区的地下结 构混凝土用砂,其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应小于8%。

表1.2.3-4砂中杂质的最大含量

项目

≥的混凝土

<的混凝土

含砂量(%)

≤3

≤5

其中泥块含量(%)

云母含量(%)

<2

轻物质含量(%)

<1

硫化物及硫酸盐折算为Sq(%)

<1

有机质含量(用比色法试验)

颜色不应该深于标准色,如深于水泥砂浆进行抗压强度对比试验,加以复核

注:(1)对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用砂,总含泥量应不大于3%,其中泥块含量应不大于%,云母含量不应超过1%;

(2)对有机质含量进行复核时,用原状砂配制的水泥砂浆抗压强度不低于用洗除有机质的砂所配制的砂浆的95%时为合格;

(3)砂中如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则要进行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满足要求时方能使用;

(4)杂质含量均按质量计。

1.2.4粉煤灰

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为泵送,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考虑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按照规范要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时,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为25%。粉煤灰对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有利,但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极限抗拉值均有所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10以内,采用外掺法,即不减少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按配合比要求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掺加粉煤灰量。

1.2.5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可分为四类: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的外加剂。如减水剂、引气剂;
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如缓凝剂;
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如引气剂;
改善混凝土其它性能的外加剂,如膨胀剂。

1、外加剂应根据外加剂的特点,结合使用目的,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外加剂的使用品种。如果使用一种以上的外加剂,必须经过配比设计,并按要求加入到混凝土拌和物中。在外加剂的品种确定后,掺量应根据使用要求、施工条件、混凝土原材料的变化进行调整。

2、所采用的外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使用前应复验其效果,使用时应符合产品说明及本规范关 于混凝土配合比、拌制、浇筑等各项规定以及外加剂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有关混凝土外加剂现场复试检测项目及标准见附录F-2。不同品种的外加剂应分别存储,做好标记,在运输与存储时不得混入杂物和遭受污染。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1.要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及施工要求的强度等级和混凝土配制强度。

2.要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足够的坍落度、良好的和易性、可塑性、不易产生离析现象。

3.要满足工程使用环境及气候条件所要求的抗渗、抗冻、耐腐蚀等耐久性。

1.3.1配合比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掌握设计图纸对混凝土结构的全部要求,重点是各种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及结构件截面的大小、钢筋布置的疏密,以考虑采用水泥品种及石子粒径的大小等参数。

2.了解是否有特殊性能要求,便于决定所用水泥的品种和粗骨料粒径的大。

3.了解施工工艺,如输送、浇筑的措施,使用机械化的程度,主要是对工作性和凝结时间的要求,便于选用外加剂及其掺量。

4.了解所能采购到的材料品种、质量和供应能力。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步骤

1.4.1初步计算配合比

1.确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2.确定水灰比

3.确定水泥用量

4.计算砂率

5.确定砂石用量


1.4.2基本配合比

1.检验调整动作性

2.试拌材料总量

拌制混凝土配料时,各种衡器应保持准确。对骨料的含水率应经常进行检测,雨天施工应增加测定次数,据以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配料数量的允许偏差(以质量计)见表1.4.2-1。

表1.4.2-1配料数量允许偏差

材料类别

允许偏差(%)

现场拌制

预制场或集中搅拌站拌制

水泥、混合材料

±2

±1

粗、细骨料

±3

±2

水、外加剂

±1

±1

放人拌和机内的第一盘混凝土材料应含有适量的水泥、砂和水,以覆盖拌和筒的内壁而不降低拌和物所需的含浆量。每一工作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重点校核。计量器具应定期检定,经大修、中修或迁移至新的地点后,也应进行检定。混凝土应使用机械搅拌,零星工程的塑性混凝土也可用人工拌和。用机械搅拌时,自全部材料装入搅拌筒至开始出料的最短搅拌时间应按设备出厂说明书的规定,并经试验确定,且不得低于表1.4.2-2的规定。

表1.4.2-2混凝土最短搅拌时间

搅拌机类别

搅拌机容量(L)

混凝土坍落度(一)

<30

30~70

>70

混凝土最短搅拌时间(min)

自落式

≤400

≤800

≤1200

强制式

≤400

≤1500

注:(1)搅拌细砂混凝土或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1~2min;

(2)外加剂应先调成适当浓度的溶液再掺人;

(3)搅拌机装料数量(装入粗骨料、细骨料、水泥等松体积的总数)不应大于搅拌机标定容量的110%;

(4)搅拌时间不宜过长,每一工作班至少应抽查两次;

(5)表列时间为从搅拌加水算起;

(6)当采用其他形式的搅拌设备时,搅拌的最短时间应按设备说明书的规定或经试验确定。

1.4.3试验室配合比

1.根据基准配合比和水灰比,配制一组混凝土试件。

2.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

3.确定水灰比,并重新计算水泥和砂石用量。

1.4.4施工配合比

1.测定现场砂石料的实际含水率

2.将砂石中含水量扣除,并相应的增加砂石料的称量纸。

(1)对于在施工现场集中搅拌的混凝土,应检查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

①混凝土拌和物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②混凝土拌和物均匀性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技术条件》(GB9142)的规定进行。

(2)检查混凝土拌和物均匀性时,应在搅拌机的卸料过程中,从卸料流的1/4至3/4之间部位,采取试样,进行试验,其检测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②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粗骨料含量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3)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应按下列要求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的各项性能:

①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一工作班或每一单元结构物不应少于两次。评定时应以浇筑地点的测值为准。如混凝土拌和物从搅拌机出料起至浇筑入模的时间不超过15min时,其坍落度可仅在搅拌地点取样检测。

②根据需要还应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的其他质量指标并应符合本章的其他规定掺用高效减水剂或速凝剂且混凝土运距较远时,可运至浇筑地点再掺人重拌。

生产配合比的调整及施工中的控制

1.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时的用水量;

2.调整生产配合比时,应准确测量生产现场砂、石的实际含水量;

3.砂、石材料应准确计量

混凝土的运输

1.混凝土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使浇筑工作不间断并使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时仍保持均匀性和规定的坍落度。当混凝土拌和物运距较近时,可采用无搅拌器的运输工具运输;
当运距较远时,宜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运输时间不宜超过表1.6.1的规定。

表1.6.1混凝土拌和物运输时间限制

气温(℃)

无搅拌设施运输(min)

有搅拌设施运输(min)

20~30

30

60

10~19

45

75

5~9

60

90

注:Ⅰ当运距较远时,可用搅拌运输车运干拌料到浇筑地点后再加水搅拌;

Ⅱ掺用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拌制混凝土时,应通过试验查明所配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后,确定运输时间限制;

Ⅲ表列时间系指从加水搅拌至人模时间。

(1)用无搅拌运输工具运送混凝土时,应采用不漏浆、不吸水、有顶盖且能直接将混凝土倾人浇筑位置的盛器。

(2)采用泵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混凝土的供应必须保证输送混凝土的泵能连续工作。

②输送管线宜直,转弯宜缓,接头应严密,如管道向下倾斜,应防止混入空气,产生阻塞。

③泵送前应先用适量的、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浆润滑输送管内壁。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应立即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泵送间歇时间不宜超过15min。

(3)在泵送过程中,受料斗内应具有足够的混凝土,以防止吸人空气产生阻塞。

(4)用带式运输机运送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传送带的倾斜度不应超过表1.6.4的规定。

②混凝土卸于传送带上和由传送带卸下时,应通过漏斗等设施,保持垂直下料。

③传送带上应设置刮刀等清理设备。

④传送带运转速度不应超过s。

(5)做配合比设计时,应考虑有2%~3%的砂浆损失。

表1.6.4传送带最大倾斜角度

混凝土坍落度(mm)

最大倾斜角度(°)

向上运送

向下运送

<40

18

12

40~80

15

10

(6)用搅拌运输车运输已拌成的混凝土时,途中应以2~4r/min的慢速进行搅动,混凝土的装载量约为搅拌筒几何容量的2/3。

(7)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发生离析、严重泌水或坍落度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第二次搅拌。二次搅拌时不得任意加水,确有必要时,可同时加水和水泥以保持其原水灰比不变。如二次搅拌仍不符合要求,则不得使用。

混凝土的浇筑

1.7.1一般要求

1.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浇筑。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

2.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从高处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以不发生离析为度。

(2)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
倾落高度超过l0rn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3)在串筒出料口下面,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宜超过1m。

3.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以上。在倾斜面上浇筑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保持水平分层。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表1.7.1-1的规定。

表1.7.1-1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

捣实方法

浇筑层厚度(mm)

用插入式振动器

300

用附着式振动器

300

用表面振动器

无筋或配筋稀疏时

250

配筋较密时

150

人工捣实

无筋或配筋稀疏时

200

配筋较密时

150

注:表列规定可根据结构物和振动器型号等情况适当调整。

4.浇筑混凝土时,除少量塑性混凝土可用人工捣实外,宜采用振动器振实。用振动器振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倍;
与侧模应保持50~l00mm的距离;
插入下层混凝土50~l00mm;
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提出振动棒;
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件。

(2)表面振动器的移位间距,应以使振动器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l00mm左右为宜。

(3)附着式振动器的布置距离,应根据构造物形状及振动器性能等情况并通过试验确定。

(4)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

5.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因故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表1.7.1-2的规定。当需要超过时应预留施工缝。

表1.7.1-2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允许时间(min)

混凝土强度等级

气温不高于25℃

气温高于25℃

≤C30

210

180

>C30

180

150

注:当混凝土中掺有促凝或缓凝剂时,其允许时间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6.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

(1)应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但凿除时,处理层混凝土须达到下列强度:

①用水冲洗凿毛时,须达到;

②用人工凿除时,须达到;

③用风动机凿毛时,须达到10MPa。

(2)经凿毛处理的混凝土面,应用水冲洗干净,在浇筑次层混凝土前,对垂直施工缝宜刷一层?水泥净浆,对水平缝宜铺一层厚为10~20mm的1∶2的水泥砂浆。

(3)重要部位及有防震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钢筋稀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在施工缝处补插锚固钢筋或石榫;
有抗渗要求的施工缝宜做成凹形、凸形或设置止水带。

(4)施工缝为斜面时应浇筑成或凿成台阶状。

(5)施工缝处理后,须待处理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需要达到的强度,一般最低为,当结构物为钢筋混凝土时,不得低于。

7.在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将水排除。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减少泌水。

8.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混凝土裸露面应及时进行修整、抹平,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当裸露面面积较大或气候不良时,应加盖防护,但在开始养生前,覆盖物不得接触混凝土面。

9.浇筑混凝土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稳固情况,当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10.浇筑混凝土时,应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

1.7.2墩台混凝土的浇筑

1.对墩台基底的处理,除应符合天然地基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底为非粘性土或干土时,应将其润湿。

(2)基面为岩石时,应加以润湿,铺一层厚20~30mm?的水泥砂浆,然后于水泥砂浆凝结前浇筑第一层混凝土。

2.一般墩台及基础混凝土,应在整个平截面范围内水平分层进行浇筑。

3.较大体积的混凝土墩台及其基础,在混凝土中埋放石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埋放厚度不小于150mm的石块,埋放石块的数量不宜超过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

(2)应选用无裂纹、无夹层且未被烧过的、具有抗冻性能的石块。

(3)石块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30MPa及混凝土的强度。

(4)石块应清洗干净,应在捣实的混凝土中埋人一半左右。

(5)石块应分布均匀,净距不小于l00mm,距结构侧面和顶面的净距不小于150mm,石块不得接触钢筋和预埋件。

(6)受拉区混凝土或当气温低于0℃时,不得埋放石块。

4.采用滑升模板浇筑墩台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低流动度或半干硬性混凝土。

(2)浇筑应分层分段进行,各段应浇筑到距模板上口不小于10~150mm的位置为止。若为排柱式墩台,各立柱应保持进度一致。

(3)应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

(4)为加速模板提升,可掺人一定数量的早强剂。

(5)在滑升中须防止千斤顶或油管接头在混凝土或钢筋处漏油。

(6)每一整体结构的浇筑应连续进行,若因故中途停工,应按施工缝处理。

(7)混凝土脱模时的强度宜为~,脱模后如表面有缺陷时,应及时予以修理。

5.大体积墩台基础混凝土,当平截面过大,不能在前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次层混凝土时,可分块进行浇筑。分块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块宜合理布置,各分块平均面积不宜小于50m2。

(2)每块高度不宜超过2m。

(3)块与块间的竖向接缝面应与基础平截面短边平行,与平截面长边垂直。

(4)上下邻层混凝土间的竖向接缝,应错开位置做成企口,并按施工缝处理。

6.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应参照下述方法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度:

(1)用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加混和料、掺加外加剂等方法减少水泥用量。

(2)采用水化热低的大坝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或低强度水泥。

(3)减小浇筑层厚度,加快混凝土散热速度。

(4)混凝土用料要遮盖,避免日光曝晒,并用冷却水搅拌混凝土,以降低人仓温度。

(5)在混凝土内埋设冷却管通水冷却。

(6)在遇气温骤降的天气或寒冷季节浇筑混凝土后,应注意覆盖保温,加强养生。注: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是指混凝土振捣后,在其50~100mm深处的温度。

2混凝土配合比试配的调整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前的调整

1.依据企业自身的生产试验、统计数据,来提高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

2.提高砂率使用单粒级混凝土配料,由于粗集料间的空隙率较大,必须提高砂率,用较多的砂浆来填充粗集料间空隙,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流动性。

3.提高砂浆稠度。由于16~35mm单粒级石子,自重较大,容易下沉,必须提高砂浆稠度,以增加对石子的下沉阻力,防止混凝土离析、泌水。

4.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更易离析泌水。

5.选择合适的外加剂用量。在外加剂的用量上,必须综合平衡减水、缓凝、增稠这三项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实际工程要求,用单粒级石子配料时的外加剂用量,要首先满足混凝土工作性的要求。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最大限度满足减水要求强度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后的调整

1.通过检查试拌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工作性,确定适宜的用水量。

2.通过检查试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凝结时间,确定适宜的外加剂用量及砂率。如保水性不好,凝结时间过长的可适当减少外加剂使用量及适当提高砂率。如果拌和稠度过大,坍损较高,可适当增加外加剂用量或适当降低砂率。当然,外加剂用量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减水效果,必须调整水灰比及用水量。

3.以混凝土强度检验结果,确定混凝土水灰比,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各种胶凝材料用量。强度检验结果偏高,可适度提高水灰比,强度检验结果偏低,可适当降低水灰比。水灰比的调整幅度参照水灰比和强度关系曲线,并根据试配结果来确定。

4.以实测的混凝土容重和试拌时确定的砂率为依据,分别计算粗、细集料的用量。

3混凝土的成型于养护

混凝土试块制作

3.1.1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仅限于普通混凝土在常温环境中试验时使用,轻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等其他特种混凝土的一般性能试验,可以参照本标准进行,但对于它们的特殊性能检验以及因为特殊性能所引起的对试验设备及方法的特殊要求,均应遵照这些混凝土的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3.1.2仪具与材料

拌和机;
球座;
振动器;
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
试模

3.1.3材料要求

1.拌制混凝土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技术要求,并与施工实际用料相符,材料拌和前温度与室温相同。材料的取样应具有代表性。拌制混凝土的材料以质量计。称量的精度:集料为±1%,水、水泥及砂、石拌和物为±%。测试拌和物性质时,应在拌和后5min内进行试验,在浇制试件时,须在拌和之后的15min内装入试模并在45min内成型完毕。

2.制作前应检查试模,确认无翘曲变形现象后,将其组装好,在内壁涂刷一层机油。

3.拌制的混凝土时,应在每盘混凝土出料至1/3左右的时候,盛取约一组试模的需用量倒入试模内。向试模中倾倒混凝土时,要注意将粒径过大的骨料及混杂在其中的杂物等拣出。

4.试件可采用人工或振动器成型。人工成型时,混凝土应分2层装模。捣棒可采用?16的圆钢制作,长度约为600mm,一端磨成半球形。插捣时按一定的旋转方向由外向内均匀进行。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达到试模底面;
插捣上层时,捣棒应穿入下层2~3cm。插捣时捣棒要保持垂直;
对150mm×150mm×150mm标准试件,插捣次数以26~30次为宜。在插捣过程中,还要用抹刀沿试模内壁插入数次,排出气泡,防止试件表面产生麻面。最后刮除多余的混凝土,用抹刀抹平。

5.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成型时,应将混凝土一次装满试模,振动棒在试模中心插入,插入深度以达到离底模3~5cm为宜。插振捣至表面泛出水泥浆时,将振动棒徐徐向上拔起,并向试模中补充部分混凝土,拔出振动棒后,用抹刀抹平。

6.试件成型完毕,在混凝土初凝后进行抹面,沿试模口表面抹平压光,用塑料布或湿布覆盖,在20±5℃的室内静置1d后,用墨汁标上制作日期和编号。

7.拆模后的试件应根据需用要求(标准养护或随结构同条件养护)留作抗压试验用。

3.1.4试验步骤

1.将拌和机等在试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擦干净,检验准确。配备齐全,备齐原料,做好养护。

2.拌和前,用少量水灰比、砂石比与正式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沙浆进行涮膛。

3.按规定称好原料,往拌和机里依次装入石子、砂、水泥。水在拌和的同时徐徐加入。全部加料时间不宜超过2min。全部加入后,继续拌和约2min,而后将拌和物倾出在铁板上,人工翻拌1~2min。

4.取出试样,进行坍落度或维勃试验,认为合格之后在进行试验或制作试件。

5.一般情况下,当坍落度小于70mm时,用标准振动台成型。振动结束后抹平,收浆后再抹一次。表面与试模边缘的高低差,不得超过。

6.坍落度不小于70mm,用人工成型。

养护

3.2.1设计依据

水泥混凝土试件标准养护条件,一是保温(20±3)℃;
二是保湿,要求相对湿度大于90%,没有上限。所以标准养护室宜建成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型,有利于保温,且可使影响温度升降的因素减少。又混凝土试件的养护,不怕湿度大,所以地下或半地下型的标准养护室,不需要考虑防潮防渗水的问题,对地下水位的要求也不高。养护室的底部可以在地下水位附近,甚至低于地下水位约20cm也无妨。

3.2.2简易混凝土标准养护室设计的共点

1.为利于保温、保湿,养护室的门宜小不宜大,以方便单人搬运,传递试件即可。2.养护室不怕渗水,永久性养护室可以用水泥砂浆抹面,但宜设置一个坑沟,便于掏水,排水清洗。3.地下、半地下型养护室,宜装置简易塑料排气孔及排气装备,小型养护室,装置一个类似厨房排气用的塑料排风扇即可。既有利清洁空气,夏季还有利排出热气,降温。排气孔管露出地面部分宜短,不宜高、长。4.搁置混凝土试件的台架。

3.2.3混凝土标准养护室升温设施

根据养护室大小,设置1个~2个电热水槽,加热较少量的水,产生热蒸汽的办法,达到升温要求。简易恒温控制电热水槽,自己组装容易,维修简便。

装置说明:

1.恒温控制器应该在养护室外面,置于试验室内方便观察,操作处或在简易养护室旁设控制箱。集中放置电源及其他电源开关和恒温控制器等。

2.根据养护室大小,设置1支~2支感温探头或接点式温度计,注意控制湿度范围、型号和恒温控制器配套。选用控温范围为0℃~50℃,接近养护湿度条件的控温设备,较合适。感温探头应放置在养护室的北面或西面墙,感温探头离墙面15cm。若用二支感温探头,使其约有30cm的高低差较妥。注意养护室的感温探头不能放在水槽内。选用电热管功率注意和湿度控制器配套,1kW~2kW的电热管较适用。

3.电热水槽容积、形状可视养护室条件自行设计。一般宜使水的表面积大些。使用时注意水槽的蓄水情况,随时加水,防止烧干,损坏电热管。

3.2.4混凝土标准养护室降温设施

夏季,尤其闷热少风天气,混凝土标准养护室的降温问题,解决较困难。使用空调设备降温,不仅耗资、耗能,且许多单位实践证明由于养护室内湿度太大,空调设备长时间运转,极易损坏,最终流于虚设。若采用水池养护混凝土试件,在夏季要求用流动水降温,浪费水量很大。使养护室温度在夏季不超过23℃。

1.简易临时性混凝土标准养护室,采用以下措施:a、多洒水,若用温度较低的地下水更佳;
b、用排风扇强制通风,排出热气。养护室顶部在室外的,距顶部约30cm~50cm处,加防晒隔层,防止太阳直晒养护室顶部。防晒层采用木板、瓦楞板、席子等均可,且不必求新,能利用旧物就行。实践证明,设此举措,养护室降温明显。显然,防晒层距顶部高些好,利于通风,但装置有难度。

2.于永久性混凝土标准养护室,考虑到使养护室保持(20±3)℃,从低温升至20℃容易,而从高温降至20℃很困难,在建造时,养护室位置应选在建筑物北侧、底层,且能防止太阳直晒的地方。同前所述,在建筑物北侧底层建成地下或半地下的混凝土养护室,在北方地区配合多喷洒凉水,强制通风措施,基本能控制养护室温度在23℃以下。

4混凝土的抗压试验

实验步骤

1.至试验龄期时,自养护室取出试件,应尽快试验,避免其湿度变化。

2.取出试件,检查其尺寸及形状,相对两面应平行。量出棱边长度,精确至lmm。试件受力截面积按其与压力机上下接触面的平均值计算。在破型前,保持试件原有湿度,在试验时擦干试件。

3.以成型时侧面为上下受压面,试件中心应与压力机几何对中。

4.强度等级小于的混凝土取s~s的加荷速度;
强度等级大于小于时,则取s~s的加荷速度;
强度等级大于的混凝土取s~s的加荷速度。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下破坏极限荷载F(N)。

实验结果

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MPa);

F——极限荷载(N);

A——受压面积(mm2)。

以3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计算精确至。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则取中间值为测定值;
如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验结果无效。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时,非标准试件的抗压强度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并应在报告中注明。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等于时,宜用标准试件,使用非标准试件时,换算系数由试验确定。

立方体抗压强度尺寸换算系数

试件尺寸(mm)

尺寸换算系数

试件尺寸(mm)

尺寸换算系数

100×100×100

0.95

200×200×200

1.05

实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要求检测的项目名称和执行标准;

2.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产地;

3.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及编号;

4.环境温度和湿度;

5.水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6.要说明的其它内容

5结 论

在实习期间,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混凝土的配合需要良好的试验经验和耐心的去按步骤试验,否则混凝土的质量得不到良好效果,既浪费了材料又耽误了时间,更加严重的是如果按照不符合要求的配合比制作出来的混凝土,达不到抗压抗折强度,制作出来的桩和桥梁将会产生不可估计的工程失误,酿成了悲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给国家给社会给公司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由于目前混凝土配合比报批时须提供原材料检验报告和总碱量,氯离子指标的计算成果,因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前应按《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要求对水泥,粗细骨料,拌合用水,外加剂,粉煤灰,矿渣粉等原材料进行全部指标检验,再配合比试验前完成常规项目的试验。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应该在符合相关规范给出的包括强度、耐久性、均匀性、和易性、渗透性和经济性等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各种成分的用量,从而获得最经济和适用的混凝土。

谢 词

首先向所有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向公司里的各位师傅、同事说声谢谢,离开校园学校的各种事情都是各位老师在为我们操持,在繁忙的大都市里同学们之间相互关注相互关怀,初入社会各位同事在学习生活上的关注和照顾。谢谢你们了!紧张的顶岗实习就快要画上句号,这次的历经半年的实习过程既检验了我对大学三年来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使我在施工现场学到很多的实践经验,理论结合实践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回顾整个实习过程,自己刚刚迈出校园对工地现场的实际东西理解甚少,很多工程量都是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误算,错算时有发生。但就在错误中学习经验,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记忆更加的深刻。本论文根据自己的实习体会,结合网上、课本上的一些资料作为论述依据完成,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不详尽甚至不当之处,希望老师指导提出意见。

我在毕业实习完成论文期间做到了将所学习的知识系统的串联起来,中间我温习了以前所学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等书;
还有从网上搜索的电子图集,建筑法律法规等,学到了好多东西,再就是除了掌握自己所学的课本外,了解了一些规范,它是我们工作的准绳。

通过本次实习,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名建筑工程人员所肩负的责任,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只有认认真真的,踏踏实实地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才可能真正的做好大事。这也是几个月来最大的收获和感触。还有在这段时间的实习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和工作确定了目标。

最后,让我再次对给予我帮助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表示的最真挚的感谢。师傅们孜孜不倦,不厌其烦的讲解使我受益非浅,老师严格的要求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督促我按计划进度完成任务。在老师们的认真指导下,同时谢谢各位同学,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提供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自己在电脑方面得到的帮助,让我感触很深,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 侯洪涛、郑建华,建筑施工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55

[2] 汪澜,水泥混凝土组成.性能.应用[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524—530

[3] 张承志.商品混凝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308—320

[4] 陈伟民.浅析砂子粗细对混凝土的影响[J].浙江水利科技.2001(4).35—37

[5] 刘长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6]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J64—2000)

[7] 陈伟民.浅析砂子粗细对混凝土的影响[J].浙江水利科技.2001(4).35—37.

[8] 冉千平,游有鲲,丁蓓.低引气聚羟酸类高效减水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3.(6).33—35.

推荐访问:工程技术 毕业论文 建筑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10000字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