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什么意思(8篇)

时间:2024-09-13 20:10:44 手机站 来源:网络

篇一: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和思想总结的区别

  意识形态和思想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都涉及到人们认知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然而在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上存在着一些区别。下面是对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区别做出的一个总结,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意识形态与思想的概念来源与意义:

  1.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术语,最早来源于19世纪法国的“意识形态派”(Idéologues),指代一种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系统性观念和主张,是一种可以指导社会、影响行动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通常与权力、利益、政治争斗等有关联。

  2.思想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关于世界、人生、存在等问题的认知、信念、观念等。思想是人们根据自身的经验、理性和价值观念来反思和思考问题的结果,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意识形态与思想的特征和特点:

  1.意识形态通常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封闭性,它是对一系列问题的观念和主张的组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维护和扩大特定群体的利益和权力,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性。

  2.思想的特点则更加多样和灵活,它包括了人们对多种问题的思考和观念。思想可能是个体的独立思考的结果,也可能是借鉴他人的思想观点形成的。思想较为开放和自由,可以随着个人经验和认知的发展而变化。

  3.意识形态通常具有社会传承性和思想认同性。它会通过教育体系、媒体宣传等方式影响社会的大部分人,形成他们的意识

  形态认同。对于某些集体来说,拥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可以凝聚人们的力量和认同感。

  4.思想更加个体化和多元化,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特的,并且可能受到个人的经验、背景、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意识形态与思想的作用和影响:

  1.意识形态在社会和政治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对人们的行动和决策产生影响。一些****和组织会利用特定的意识形态来宣传和动员人们,形成集体的行动力量。

  2.思想则更多地影响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个人的思想倾向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判断等,从而对他们的选择和决策产生影响。

  3.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制约和约束人们的思想,通过传统、舆论等方式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在一些特权制度下,特定的意识形态可能成为强制性的规定,限制思想的自由和单一化。

  4.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作用于意识形态,思想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可以帮助个体或群体对不同的意识形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选择。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和思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关联,但也存在一些明确的区别。意识形态更加具体、系统和目的性强,往往与集体和政治权力相关;思想则更加自由、个体化和多元化,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认知和信仰。意识形态可以影响社会和政治行动,而思想则更多地影响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对意识形态保持理性的审视和思考,保

  持个体思想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以实现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和个人发展。

篇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什么意思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意识形态领域是由意识形态和领域两个词构成,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

  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才获得了本阶级的阶级意识,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人民群众要真正成为历史主体,自己解放自己,是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才成为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起根本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地位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科学的理论,不仅能客观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总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指导思想多元化论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发展民主。这是极其荒谬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真诚的实践者。我们党始终把追求人民民主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思想、一定国家的制度相联系。抽掉民主的社会内容特别是阶级内容而当作抽象的信条,是剥夺大多数人的民主、实行少数人特权的政治势力惯常玩弄的思想游戏。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种不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因为那样的民主,最终必然要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而社会主义制度一旦解体,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及其他一切权利都将付诸东流。

  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工人阶级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代表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表达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前进的科学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源于实践又由实践进行检验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实践充分表明,正是由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胜利,才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源-于-网-络-收-集

篇三: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Ideology)是一个涉及政治、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思想体系和信念。该概念涉及到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观念,这些信仰和观念往往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行为和社会组织。

  意识形态的起源

  意识形态这个词最早是在19世纪初由法国社会学家AugusteComte创造的。他用这个词来描述他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系,强调将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后来,意识形态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观念。

  意识形态的特征

  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核心理念:意识形态通常都包含一些核心理念或基本信条。这些理念作为信仰的基石,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例如,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社会公平和经济平等。

  2.

  群体认同:意识形态往往是由一个特定的群体或社会阶级所拥护和传承的。它们以此来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感。一个群体的意识形态通常都会与其价值观和利益相关联。

  3.

  政治性质:意识形态与政治紧密相连,常常用于指导特定政党、团体或国家的政策决策。政治领袖和运动常常借助意识形态来争取支持者并推动其政治议程。

  4.

  意识和行动的指导: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它可以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引导他们的决策和行动。有时,意识形态也被用作控制和操纵民众思想的工具。

  不同意识形态的比较

  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的哲学、政治和社会观念。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意识形态,以及它们的一些主要特点: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权,认为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个人自由和利益。自由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和人权保护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社会公平和经济平等,主张通过集体行动和政府干预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主义者相信通过社会化生产和资源分配能够消除贫富差距。

  保守主义: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社会秩序、传统和权威。保守主义者通常对变革持怀疑态度,强调社区和家庭的重要性,并主张维护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民族主义者通常主张维护和保护本民族的权益和独立,反对外来的文化或势力对本民族的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意识形态,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意识形态存在。

  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

  意识形态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对个人、组织和整个社会产生着广泛影响。

  价值观塑造:意识形态能够塑造个人和群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它们可以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和社会互动方式。

  社会变革推动:意识形态常常与社会运动和政治变革紧密相关。它可以为社会运动提供动力和意识形态基础,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权力争夺:意识形态也经常被政治力量用来争夺权力。政治领袖和政党利用意识形态来争取选民支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社会分化:不同意识形态往往构成了社会的分化和对立。不同的群体和利益集团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组织形式。

  结论

  意识形态是一个包含政治、哲学和社会观念的概念,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思想体系和信仰。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互动产生着重要影响。理解和分析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和影响,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和政治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篇四: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什么意思

  

  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作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政治思想是指在政治领域内的观念、理论和信仰,而意识形态则是指一种社会、民族或个人的总体价值观和认知体系。本文将探讨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特点、影响以及必要性。

  一、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政治思想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又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在一个社会中,政治思想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形成了共同的意识形态。同时,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政治思想的生成和变革。例如,一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会导致人们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特点

  1.政治思想的特点

  政治思想是指在政治领域内人们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看法和思考。政治思想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1)反映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现实:政治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认知。

  (2)多元性和复杂性:由于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体的政治关注点和利益追求的不同,政治思想呈现出多元和复杂的特点。

  2.意识形态的特点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社会、民族或个人的总体价值观和认知体系。意识形态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1)指导性和规范性:意识形态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来源,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思想和行动产生指导和规范作用。

  (2)稳定性和变革性:意识形态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意识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三、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社会稳定

  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共同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可以凝聚人们的共同认同和利益诉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2.沟通与协调

  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和协调。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使得社会各个群体之间在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上存在差异,在广泛的讨论和辩论中,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可以交流和碰撞,最终达成共识。

  3.社会变革

  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变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变革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促进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更新。

  四、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1.意识形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意识形态是组织社会和引导群众行为的重要工具。通过明确的意识形态,政治领导层可以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明确社会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目标。

  2.群体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能够帮助人们形成群体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一个共同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可以凝聚人们的情感和信仰,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3.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

  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对于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社会的政治变革和意识观念的变化,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学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总结:

  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作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对社会的稳定、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和运用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有助于推动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篇五: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什么意思

  

  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总结

  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在特定时期内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总称。它们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情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这两个概念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研究,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思想动态是指思想和观念在特定条件下的动态演变过程。一个社会的思想动态表现为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变化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思想动态的表现形式更为多元化,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传播的普及和全球化的趋势所致。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可以轻松获取丰富的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这无疑对社会的思想动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思想动态表现为个体自由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其次,意识形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主导着人们思维方向和价值追求的观念体系。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共产主义理念和阶级斗争的思想。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理念在其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稳定和统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同国家和政治制度都会通过各种手段来塑造和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

  然而,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并非是静态的存在,它们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社会的思想动态会直

  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而意识形态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动态。例如,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自由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思潮,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体的自由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最后,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往往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密切相关。在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也会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正在被重新思考和塑造。人们对于自由、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追求的意识不断增强,对于权威和压迫的抵抗愈发强烈。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活力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总而言之,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观念的总称。它们直接影响和塑造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标志,它们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思考和选择。在现代社会中,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活力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证。

篇六: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什么意思

  

  创新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和意识领域是什么意思

  意识领域,应是: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方面、范畴、范围内的精神层次的概念,属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知识论、伦理。

  意识形态的包括:

  1、奴隶主阶级主导的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

  2、地主阶级主导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3、资产阶级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4、工人阶级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等。例如:天体运行、四季变化、社会运动、人体行为。

  意识形态的领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它与非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既相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形态给社会意识整体以重大影响。

  意识形态工作包括:引导思想观念、凝聚政治认同、推动文化传承。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课题。意识形态是系统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的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即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思想工作,主要通过引导思想观念、凝聚政治认同、推动文化传承等,以建构具有思想吸引力和政治凝聚力的系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篇七: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领域及职工思想主流趋势

  意识形态领域及职工思想主流趋势

  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自己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信仰和观念等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总和,是个人和社会互动、影响的结果。在职工群体中,意识形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职工的思想、行动、动态影响深远。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领域及职工思想主流趋势。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背景和现状

  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指共产主义、革命、民主、爱国等理念,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是自由市场、民主、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其理念是基于自由与权利的平等。

  在当前的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人民的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转变为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也更加向市场化方向倾斜。然而,与此同时,政治和思想表达的范围仍然受到限制和控制,高校和媒体也受到政府的宣传管理和管制。

  二、职工思想主流趋势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职工的思想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趋势:

  1.多样化和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职工的理念和价值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成为更加重要的因素。

  2.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目前,职工普遍倾向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并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

  3.政治抗拒和平和追求。虽然政治抗拒意识在一些职工中仍然存在,但是政治和平和追求的意识也不断得到提升,他们更加注重自由和平等,希望从个人角度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4.社群意识的加强。职工经常参与不同类型的社交和聚会,这样能够了解新的信息和看法,也能够促进居住社区的联系和合作。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展望

  随着社会发展和职工群体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展望也不断发生变化。未来的趋势有以下几种:

  1.多元化和普及。职工的多元化意识将会成为主流趋势,并更好地向外传递和普及。

  2.自由平等和引领变革。越来越多的职工将追求自由和平等,希望能够引领变革和进步,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百花齐放和有效管理。团体和个人的职工将希望更好地实现自我表达,也需要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管理和调控,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

  4.多学科交叉和创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工群体的变化将会促成多个学科的交叉和创新,为未来的社会建设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综合来看,意识形态领域和职工思想主流趋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我们需要继续关注这个领域,并且积极营造积极的思想氛围,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八: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方面、范畴、范围内的精神层次的概念,属上层建筑,重点在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它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中文名:意识形态领域

  核心内容:价值观

  范

  围:意识形态方面、范畴

  属:上层建筑

  目录

  概念内涵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liberalism)、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君主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social-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moral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出某种政治与文化计画作为参考的社会运动、机构、阶级或大团体,他们的整体观念、原则、教条、迷思或符号。它也可以是通常用来界定某个政党及其政策的一整个政治思想结构。通常是某些道德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当前问题

  高举”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努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整个意识形态工作。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攻与防”,坚持在主动进攻中坚守阵地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面对国内一系列复杂深刻的变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一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便捷,更显“短兵相接”,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这说明,我国在网上对世界的影响还十分微弱。二是国内“四个多样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的心态普遍显得烦躁不安,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大范围、远距离、长时间的人员流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断层”、“盲区”增多;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择业标准发生裂变,一些人的敬业精神开始淡化,甚至因下岗失业而产生怨气,形成怒气,导致泄气。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主动出击中坚守阵地,在增强马克思主义“攻击”能力的同时增强“防御”能力。“防”是为了“攻”,“攻”是更好地“防”,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是绝不能搞“国际接轨”的。我们一定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意识形态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意识形态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通过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控制力和导向力。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要搞“思想专制”,而是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否定思想的多样性存在,而是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要搞意识形态至上,而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2、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切实组织实施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工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要加强对重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能经世致用的研究成果,科学回答实践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使我们的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并内化为处世、行世、立世的实际行动。

  3、通过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在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问题上,一是要“守住”,二是要“占领”。要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宣传阵地建设,形成以党报党刊为重点,包括新闻出版、社科理论、社会文化等在内的、覆盖城乡各个层面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网络。要通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管理,决不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二、科学引导思想观念的“统与放”,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引导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是新形势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紧迫任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是一个内在协调、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解放思想是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统一思想是必然结果和主要归宿。解放思想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思想是为了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武装思想的任务,一定要准确把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辩证关系,坚持科学的“统”与“放”,正确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向前发展,做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解决方法

  要破除“紧箍咒”。“紧箍咒”怎么破,我看要“三破”。一是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紧箍咒”,克服过时的理论观点、传统的思想观念这个解放思想的最大阻力。二是要破除规定做法上的“紧箍咒”,进一步改变政策不公与政策歧视等问题。三是要破除体制机制上的“紧箍咒”,进一步解决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战线过长、分布过广、垄断经营,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把思想解放贯穿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发展的全过程。

  要把好“方向盘”。转换脑筋但不随心所欲,打破常规但不逾越规矩。思想无禁区但宣传有纪律。解放思想不能搞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能搞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也不能搞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一句话,就是不能偏离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还要统一思想。思想大统一,就会实现大团结;有了大团结,就能成就大事业。怎样统一思想?我认为既不能在保守中统一,也不能在迷茫中统一,更不能在错误中统一,而必须在开放中统一,在清醒中统一,在真理中统一。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回答解决好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方面,要着眼于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回答有碍于思想统一的重大理论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干部群众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正确看待党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回答有碍于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重大实际问题,正确回答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正确回答面临的重大问题。

  要找准“坐标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关键是要明确把思想从哪里解放出来,解放到哪里去;用什么来统一思想,把思想统一到什么地方去。这里,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都有一个以什么作“坐标系”的问题。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坐标系”来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既要把好“向”防止误入歧途,又要把好“度”避免过犹不及。真正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统一行动。要防止“两边倒”,坚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反“左”、反右,防止以“左”反右、以右反“左”。要防止“一阵风”,不能把解放思想庸俗化,不能把统一思想简单化。要防止“走极端”,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全盘否定,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意识形态“统”与“放”上走两个极端,必然导致不是统死了,就是放乱了。苏共党亡政息在这方面的教训就很深刻,值得我们深思。三、准确把握先进文化建设的“破与立”,坚持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前进的号角。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

  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方针,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要弘扬主流文化,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源头。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弘扬主流文化就是弘扬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熔铸着、情感、意志和优秀品格的主旋律文化,自觉地摒弃那些腐朽落后、低级庸俗的文化,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要创新本土文化。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本土的区域的中华的文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无论世界文化交流如何扩大,我们的文化都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创新本土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开拓、创造和更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析、过滤、选择。

  要借鉴外来文化。先进文化的建设和繁荣离不开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中国的先进文化要得到发展,决不能离开世界?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要反对夜郎自大的排外主义,又要抵制生吞活剥的全盘西化。“以我为主”,就是在外来文化的引进中,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接受主体,以民族文化能否认同为前提,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意识形态不能与国际接轨,接轨就必然“出鬼”。“为我所用”就是引进外来文化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我们的宣传文化工作者,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去了解和吸收各国的先进文化,尽快实现我们的“文化自觉”。

  精神需求

  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应当对马克思的一段话非常熟悉: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群众对理论的需求程度,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我理解,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其一,理论能不能为群众所接受,要看群众需不需要这种理论;其二,群众需不需要理论,要看这种理论科学不科学;其三,只要群众需要并自觉接受理论,理论武装工作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精神变物质。理论工作是如此,意识形态的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每做一件事,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注重科学性,都要符合群众的需要,这样才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重温马克思的教诲,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从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每一位同志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认真研究干部群众的精神需求,把满足和提升群众的精神需求摆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第一,以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信号。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群众。我们的工作要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可,我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对群众的精神需求了然于胸,尽量使宣传工作与群众的需求“正相关”,做到“正中下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释群众之所疑、办群众之所需,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在“大众化”的前提下“化大众”,做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唯有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赢得群众信赖、拥有群众基础,才能枝繁叶茂、根深果丰。

  第二,以挖掘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选择。我们经常讲宣传思想工作要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怎样才能主动?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研究和开发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我们把这作为第一选择,事先掌握了群众的需求,并根据这种需要来做工作,那么,我们就真正掌握了主动权。正如促进物质生产要启动消费者的物质需要一样,促进精神生产也必须启动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当前,人们的精神需求还大有潜力可挖。有关经济学专家预言,中国13亿人口潜在的精神消费能力约在5500亿元以上,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既对宣传工作的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又为宣传工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宣传思想工作者要首先选择抓住挖掘群众精神需求而作为,抓紧研究群众精神需求的走向,把握其内在规律,在承担好历史使命的同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力争事业产业双丰收。

  第三,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目标。群众的呼声是群众需求的集中体现,也代表着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宣传工作的生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需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对于群众的需求,只要是正常的、合理的,都应该尽量地去满足,一时满足不了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地加以满足。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方面,要努力做到三点:一要坚持“”。群众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市场的最终评判者。文化工作者、文化单位创造生产的产品要转变成群众的消费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但这个转变是不容易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堪称“惊险的一跃”,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要面向群众,符合群众的需求,否则,就不能进入和占领市场。二要讲究辩证法。既要满足多数人的精神需求,又要关注少数人的精神需求;既要重视高层需求,又要维护普通需求;既要满足正面的、积极的需求,又要引导负面的、消极的需求。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时,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杜绝片面性。三要注重个性化。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群众的精神需求往往呈现出个性化、差异性、参与性、多样化等特征。宣传思想工作要尊重和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满足不同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以引导群众精神需求为。宣传思想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其重要职责就是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以革命的人生观、以奉献的价值观引导人。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得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简单,人们进行价值抉择的自主性越来越大,价值抉择的结果也越来越复杂。对干部群众正面的、积极的、合理的精神需求,我们固然要努力满足,但对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合理的精神需求,也要理直气壮地引导,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加以矫正,自觉坚持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两手抓”。五、严格区分文化产业的“管与办”,坚持在科学管理中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纠缠于宣传文化究竟姓“事”还是姓“产”的争论,也无须去论证文化产业要不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加速发展、如何协调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发展文化产业事由谁来管、业由谁来办、钱从哪里来等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1、实现文化产业的调控方式由管办一体向管办分离转变。要按照中央关于的要求,打破政府既管文化又办文化的格局,把文化事业和产业区分开来,政府自觉地转换角色,转变职能,重新定位,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来,主要管事业;同时按照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培植一批能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把那些可以进入市场的产业放手交给企业去办,实现管办分离。这对政府是一种解脱,对企业是一种机遇,对文化产业是一种支持。西方在总结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时,认为政府“最大的供给就是不供给”,也就是说政府要放手让权,不要过多地干预企业。我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政府由直接办文化产业转向间接管文化产业,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就无所作为,更不说明政府可以推卸发展文化产业的责任。今后,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手段,促使各类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二是制定法规政策,规范文化企业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三是为文化企业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服务,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特别要保护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四是通过经济杠杆导向文化产业的布局和结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五是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的自律。只要发挥好了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文化产业必将发展得更健康、更顺利。

  2、实现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由散兵游勇向做大做强转变。现在我们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紧随其后的是文化的全球化。不管你自觉不自觉,只要你把自己排斥在全球化和世界之外,那么,世界也会无情地、残酷地把你排斥在外。因此,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视野要更加开阔,尽可能地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实现经营规模的做大做强。在当前世界,文化产业领域的控制权、话语权被众多实力雄厚的文化跨国公司所垄断。集团化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向,人们把文化产业的世界性竞争性形象地称为“巨人之战”。所谓巨人,实质上就是垄断性集团。为什么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必然导致集团化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集团经过多次的兼并和重组,综合了资金、技术、人力、经营和品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完全可能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适应“入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我们的文化企业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如果还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还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还是互相拆台、恶性竞争,还是彼此分割、不成气候,恐怕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了。发展文化产业,市县一级考虑到还刚刚起步,可以从实际出发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而省级文化产业就应有远大的胸怀,应具世界的眼光,埋头苦干,背水一战,来一个“第二次创业”,抢占制高点,尽快做大做强。

  3、实现文化产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文化产业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产,对所需资源也有较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文化产业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不能走盲目扩大规模之路,而要在生产规模不变,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集约型经营,关键要抓住两条:首先,要依靠科技,加快科技文化创新,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来推动全省文化产业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要大胆地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产业技术设备和制作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地打击各种形式的盗版和侵权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其次要调整结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往往能引起文化产业质的变化。要按照合理原则、优先原则、竞争原则适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4、实现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只能是企业而不能是政府。美国的硅谷就是政府只给政策,依赖社会资本兴

  办起来的,其结果是硅谷越办越红火,享誉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社会化、市场化,要多渠道、多体制、多层次地办文化,形成国有、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兴办文化产业的格局。各级政府在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文化产业时,要始终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构建引导有效的投资机制,让投资者消除心理压力,感到投资安全可靠,有利可图。要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建立起民营、外资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闲置资金来发展我省文化产业,使我们的文化产业领域呈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生动局面。

推荐访问: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 领域 思想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