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思想(全文完整)

时间:2022-08-08 14:15:06 手机站 来源:网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战争思想(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人民战争思想(全文完整)

 

  人民战争对现在的影响 1945 年, 中国前领导人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题为《论联合政府》 的政治报告, 首次正式提出“人民战争”一词 , 迄今已历 64 载。

 1 但事实上, 毛泽东对人民战争的思考、 理解、 运用和发展应绝非始于此文, 其之精髓散见于他先前的大量著作, 尤其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 等相关战争的著述中, 且更入化于他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对多次战役的运筹帷幄实践。

  美国国防部自 2002 年起发布 7 份《中国军力报告》, 其中, 2003 年版提到中国在其“网络战”中应用人民战争的原则; 2 2004 年版指称中国以人民战争作为王牌武器之一, 构成对陆上入侵的无形威吓; 3 2005 年版认为中国的后勤系统为适应现代化人民战争的改革,整合其民间和军事部门的采购系统; 4 2006 年版则举出尽管科技的进步,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仍为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 对领导者而言, 它是从科学观去评估战争必须如何打的基本原则。

 5

 中国自 1998 年起发布 6 份国防白皮书, 其中, 1998 年版提出中国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6 2000 年版调整为中国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 7 2002 年版列出中国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指导方针之一, 是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 8 2004 年版的说法是坚持人民战争思想, 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9 2006 年版则强调创新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10 2008 年的国防报告书载明, 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 依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要求, 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 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

 吾人无法确实知悉, 人民战争如何被写入类似西方军事准则的中国军事条令保密文件之中, 但至少从上述公开的文献和文件来看, 人民战争迄今仍被其所坚持着。

 60 余年来外界对涉及此项议题的研讨虽不在少数, 但如以海峡两岸学者为例, 除大陆方面大量教条式、 同构型的论述外, 台湾方面早期学者多受制于当时“汉贼不两立”意识形态的影响, 视其为邪说异端, 论述中大都强调它终将走向毁灭及构思反制之道。

 近期受完整西方教育或军事院校训练者的论述, 则又多认为在西方“军事事务革命”或“军事科技革命”风潮的冲激下, 它早该消失在历史的灰烬中。

 惟因其仍为中国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的现实, 本文试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的人民战争作一初步的探讨、 研析, 以利尔后掌握对中国军事战略发展讯息的解读。

  一、 中国人民战争研究的途径

  阅读相关中国军事科学文献时, 会经常读到“人民战争”一词, 浮面直觉其为语意空泛,意识型态浓厚的词汇, 但在经学术性的深入研讨后, 才认识到它其实是一个跨越多重领域,难以西方军事观念去准确定位的中国军事理论科学内容。

  在中国自身所建构的军事科学体系中, 人民战争也无法用单一的项目归类之。

 如以其 1997 年版的《军事百科全书》 分类目录为例, 吾人可在军事思想类中看到人民战争思想;在军事技术科学类中看到人民战争建军原则; 又在军事学术类中看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若单就军事思想类来说, 军事哲学的战争观、 认识论和方法论中有人民战争思想; 军事实践的战争指导、 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中, 亦有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建军原则等内容。

 台湾学者丁树范则指出, 人民战争实已包含了“军事原则”的三个要素:

 即战争观(人民战争思想)、 军队建设原则(人民军队思想)、 与武装力量使用原则(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但因中国在军事术语上的无法整合, 导至将与毛泽东思想内容相当重迭的人民战争也定位在军事思想类, 造成实用上的不适用。

 12 中国学者郭伟涛则从军事哲学指导的高度认为, 研究人民战争不能仅限于对武装斗争的研究, 因为在它之中, 还包含其它内容, 其它因素, 是所有因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运动过程。

 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 不难理解人民战争严谨的研究途径尚未能形成共识。

 本文为利于论述, 试对中国人民战争的研究途径提出两点想定:

 一是, 将毛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视为人民战争。

 毛泽东军事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三者虽在中国军语的分类上, 难有精准的归属认定, 但在运用上, 因均包含了军事原则应有的三个要素, 应可视场合、 问题来运用这三个军事思想概念; 二是, 将人民战争的内容, 视为包含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组合。

 二、 文献回顾

  就笔者研读范围所见, 以人民战争作为专题的当代中英文专著、 论文并非丰富。

 虽然近两年以来, 美军因陷入反恐战的“长期战争”(Long War)

 之中, 而开始认真地研究“人民战争”。

 但回顾历史, 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孙武和克劳塞维茨分别在其《孙子兵法》和《战争论》 两篇军事著作中, 早已对它有过着墨和启发。

 兹就相关的东西方论述, 作一回顾整理。

  孙武的论述

  两千多年前孙武的《孙子兵法》 是中国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

 对人民战争而言,《孙子兵法》 亦可被视为人民战争思想与实践之启发。

 如《始计篇》 开宗明义的“兵者, 国之大事”和“经之以五事”等, 是人民战争思想所强调的“群众性”、 “总体性”战争概念; 《作战篇》 中的“取用于国, 因粮于敌”及“智将务实于敌”, 是人民战争初阶时后勤补给的方针和原则; “兵贵胜, 不贵久”就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中所谓的“在战略上持久, 在战术上速决”;《谋攻篇》 中“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战”等, 都可印证在人民战争思想中, 建军的目的除了赢得战争, 还要能遏止战争。

  克劳塞维茨的论述

  西方兵学鼻祖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 中, 对当代战争的特点, 透过俄国 1812 年卫国战争和 1813 年普鲁士战争, 说明民心和民意在国家、 军事和作战的力量中, 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依靠常备军进行的战争是“一般战争”; 依靠全民力量进行的是“民众战争”。

 14 从军队的制度上, 可以看出前者与过去战争的不同处, 在于它拥有可使军队数量快速增加的征兵制、 后备军、 以及民兵制度, 善用此一手段的国家, 比那些轻视民众战争的国家占有一定的优势。

 15 克氏将人民与战争间的联系关系称为“国民战争”(Volksbewaffnung), 其意为,“运用人民在战争中”, 此与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内容是一致的。

 16

  郭伟涛的论述

 郭伟涛的《人民战争论》 是从综观的角度来论述人民战争的专著, 指出“发动人民、 组织人民、 运用人民”从事战争的形式, 是随同其它种类的战争, 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战争中,已有数千年历史。

 只是这些战争, 从未被冠以人民战争之名而已。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虽为世人所熟知。

 但在毛之前, 人民战争其实已经历过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 被奴隶、 农民、 地主和资产等阶级, 为了各自本身当时的目的而曾不断地使用过。专著论述层面甚广, 仅就其中三项重点作一梳理。

  (1) 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依据唯物史观的主张, 从军事思想的高度来解释人民战争, 认为人民战争所依持的前提有二:

 一是, 人类社会一切主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都是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所创造, 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的当然主人; 二是, 一切社会现象和过程包括战争, 都只有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愿的前提下, 才可能是公正合理的, 否则就是不公正与不合理。

 17 据此, 将所有的战争划分为, 合乎人民根本利益的“正义战争”, 和相对的“非正义战争”两种。

  正义的战争合乎人民的利益和意愿, 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不仅投入非武装的战斗,还积极参加与军队结合的武装战斗。

 如此, 就形成高度具“群众性”和“整体性”战争形式的人民战争。

 反之, 在非正义性的战争中, 人民不会有积极的态度, 甚至在进一步了解战争的非正义性后, 还会反对和抵制它。

 如 1950 年的韩战和 1966 年的**, 美国最终都因国内的民意, 而不得不结束一场没有完成, 人民最终认为不再具正义性的战争。

 2003 年的伊拉克战争, 由于出兵的正义性始终未获有力的佐证, 联军虽然获得军事上的胜利, 但却在战后的治理中遇到了麻烦。

  (2) 基本内容

 作为一种军事思想, 人民战争的内容理应分为军事哲学与军事实践两部分。

 在军事哲学上, 郭认为人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指导进行的最高原则是战争发生的“正义性”、 参与战争的“群众性”以及战争实践的“整体性”。

 18 至于, 在军事实践的内容, 则是将这些意念落实为战争指导、 军队建设、 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上。

 其实, 所有的战争都具备某些正义性与群众性。人民战争不同于其它战争, 如武装暴动、民众起义叛乱或恐怖主义活动之处,在于实践上的人民参与方式与斗争形式的不同而已。

 19

  从参与的方式来看:

 一般的战争是由正规军队所从事的正规战, 胜负取决于正规军的人力、 物力与精神力, 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限。

 武装暴动、 起义叛乱甚至恐怖主义所发生的战争则是纯由人民群众发起, 没有正规军参加的非正规战争, 一般规模不大, 难以持久, 且非有绝大的正义性, 失败的机率很高。

 一般的人民战争则是指由任何治理者所发动人民间接参与非武装支持, 和正规军结合的正规战争, 战争是由正规军担任, 人民群众只负责非武装性的支持工作。

 中国的人民战争则是正规军仍然担负正规作战, 但人民群众除间接参与非武装性的支持外, 还组成武装力量直接的与正规军并肩作战。

 这种直接参与作战的方式, 可使得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转变, 最终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20 不同参与方式与其内容关系可简列如下:

 一般的战争

 军队 → 战争

 正规战

 武装暴动/起义叛乱/恐怖主义活动

 人民 → 战争

 非正规战

 一般的人民战争

 人民间接参与 + 军队 → 战争

 正规战

 中国的人民战争

 人民直接参与 + 人民间接参与 +军队 → 战争

 正规战+非正规战

 从斗争的形式来看:

 一般正规战的战争形式, 主要是由正规军所进行。

 此等战争通常表现在敌我双方进攻和防御的相对运动上。

 战争的内容是处于不同地位、 具有不同规模、 发生于不同空间和地点、 具有不同性质的敌我双方进攻与防御间的斗争。

 这些斗争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正规战结构(见图 1)。

 非正规战的战争形式是指武装群众的游击战争, 在其结构中, 同样亦可列相互联系成一个有机的非正规战结构(见图 2)。

 至于中国的人民战争形式, 却是前述两种方式的整合(见图 3)。

 惟此种整合并非两种战争形式在图样上的单纯并列, 而系着重在彼此实际相互联系、 制约、 与互补后, 所整合而成的另一种新的战争形式。21 此亦是中国人民战争所具有的特色。

  图 1:

 正规战示意图 资料来源:

 基于郭伟涛《人民战争论》, 180 页。

 图 2:

 非正规战示意图 22

 资料来源:

 基于郭伟涛《人民战争论》, 181 页。

  图 3:

 正规战与非正规战整合示意图

 武装暴动、 起义叛乱、 恐怖主义所能发动的战争, 因为缺乏正规军的组织, 只能从事非正规的游击战争。

 就如同克劳塞维茨所述的民众战争一样, 战斗力脆弱有限, 无法与敌对的正规军决战或作持久战。

 惟就人民战争而言, 此类斗争往往可能就是人民战争的前奏。

 因为如战争果真具正义性, 再加上正确的领导和正规军的建立, 就可演变成为人民战争, 如中共所自认的建国过程。

 至于一般的人民战争与中国人民战争的差异, 如依郭氏的论述而言, 在于调动人民力量的深度与广度, 以及作为军事力量依托的是国家政权还是人民群众。

 (3) 以弱胜强

 人民战争为甚么能够“以弱胜强”? 郭氏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战争“强胜弱败”的规律虽是客观的, 但在战争的实践中, 可因人们主观的努力和时间的因素, 从而转变敌我力量的对比。23 二是人民战争的战争观, 具有正义性和群众性的特质, 具备了能转化战争“潜力”为“实力”的功能。

 其特有武装力量的组成方式, 就是实现这种功能的不二法门。

 24 三是战争的过程在于实践, 人民战争有了战争观和武奘力量, 但最终还需通过战略战术的良好运用, 才能实践于战争中。

 就中共建国的经验而言, 这些战略战术包括:

 充分发挥人民整体威力和基础的统一战线; 坚持积极防御, 反对消极防御; 在战略上的立足持久和力争速决; 适时进行战略转变; 发挥人的因素等。

 25

  白邦瑞的论述

 美国学者白邦瑞(Pillsbury, Michael)

 于 2000 年所撰写的一份研究专著《中国辩论未来安全环境》, 是从美国的视角, 针对中国对未来国家安全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估。

 报告在论及中国对未来战争的预测分析时, 将其研究国家安全的军事学者分为三派, 即人民战争学派(People"s War School)、 局部战争学派(Local War School)

 和军事革命学派(The RMA Advocates)。

 白氏认为三种以战争思想划分的学派, 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中国国防力量结构的现状、 军事学说和准则发展概况, 和现有军备以及对未来冲突所假设的可能模式。

 此种代表中国军事体系中不同力量结构间的关系, 白氏认为可用一个立体三角形或金字塔来表示(见图 4)。

 26

 图 4:

 中国对未来战争的三种思想学派力量结构图 资料来源:

 Michael Pillsbury, China Debates the ...

推荐访问: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 完整 思想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